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年轻人理财,这么容易上头?

文章发布于:2022-05-12 14:51:13



小白?

大牛?

冤种?


进入3月以来,“95后”吕真的心情就像仲春时节的天气,忽昧、忽明。


心绪起伏的原因,是他的理财账户。


俄乌冲突爆发引起的恐慌情绪一度席卷全球股市,上证指数曾下探到3023点,配置了不少场内基金的吕真看着账户里的钱越跌越少、越买越跌,“心情跌到了谷底,以为经济要崩了”。


后来,随着形势好转,吕真逐渐冷静,他觉得自己最初的悲观情绪“挺可笑的”。


然而本以为“其患遂绝”,4月25日,上证指数失守3000点。不过这时的吕真淡定了许多,“我心态还算好,略有点烦躁,但是还比较理性。任何人都不可能精准抄底,所以只能逐步补仓慢慢探底了。”他告诉《中国银行保险报》。



如今,像吕真这样1995年后出生、被划为“Z世代”的年轻人已纷纷迈入高校或开始出入职场。与此同时,这一群体中的不少人也开始了他们最初的财富实践、财富积累。


生长于互联网时代、具有超高信息获取能力的他们是如何理财的?年轻的冲动与现实的“教育”之下,他们如何在理财、消费与储蓄中找到自己的动态平衡?



1


“理财真的有必要”



不管是出于实现财富自由的需要,还是出于纯粹的乐趣,“理财真的有必要”。不少受访者告诉《中国银行保险报》。


“我这个人不喜欢消费,就喜欢攒钱。”正在某985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张新说,“买基金就当攒钱了。”


张新介绍,目前他在理财、消费、储蓄上的配置比例是7:1:2。“我会把买基金和股票当作储蓄的一种方式,看长做长,忽视短期波动。因为从来没想过'一夜暴富',所以就慢慢来吧,反正钱放在那里,现在我也用不到它


纪植今年20岁,是某高校体育系大二学生。“我从高中毕业就开始‘养基’了,最开始是用200元试水。”纪植说。和许多年轻人一样,纪植最初接触到理财的渠道不是冷冰冰的银行柜台,而是互联网平台上的理财博主。“一开始跟着博主买,基本上涨的比跌的多。后来一个室友也开始买基金了,我们俩天天一起研究。去年买了新能源主题,大涨,还挺开心的。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全卖了,幸好那时跌得不厉害,没有跟大家一起感受‘惊心动魄’。”


“我是见好就收,从不冒险。”纪植这样评价自己的“投资策略”。囿于手头资金不足,且厌恶风险,他从没想过通过理财实现“单车变摩托”



1997年出生的婷婷,大学毕业后曾入职一家保险公司。不过因为“太向往自由”,一年之后,她选择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,开了一家淘宝店。社交生活骤然减少后,婷婷的消费欲望也减少了许多。“储蓄方面,我会给自己留够6个月的生活费。”婷婷告诉记者,目前,她将自己大部分资产配置在了理财上。


金融专业出身,婷婷的理财经验与接触过的投资渠道可谓相当丰富。“因为我学了保险这个专业,大一时基本上把自己和家人所需的产品都配好了。基金、股票也是我一直坚持持有的。”婷婷甚至在很早的时候买过100元比特币,“当时根本没有想过投资,就觉得好玩。”


最初,由于缺乏投资经验,婷婷选择了可以长期坚持的基金定投。开始炒股后,她关注过一些理财大V、公众号,日常也去雪球上逛一逛。“一开始只想要一个股票代码,现在我更愿意去研究、学习股价涨跌背后更深层的逻辑。”在婷婷看来,理财能够带来相当多乐趣。


扣除房租等硬性成本之后,“95后”媒体人陈迟将80%的剩余资产投入理财,他将这笔投入称为自己的“金鹅账户”“就像是养一只下金蛋的鹅,只有将金鹅养大,才能不断获得更多金蛋。”



为何要养这只“金鹅”?陈迟告诉记者,工作之后,或许是因为家里没有理财的观念,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学生时期从没有太多零花钱,第一次拿到工资“变有钱”后,陈迟开始随心所欲地消费,并且办了一张信用卡——15天后,他就将工资花完了。“在使用信用卡的1年时间里,我每个月都处在还债的过程中,周而复始,这让我对自己感到不满。”为了改变这种状态,习惯阅读的陈迟,尝试从《小狗钱钱》《富爸爸 穷爸爸》等热门理财书籍中去重新认识金钱的价值,并感受到了理财的必要性。


“在理想和现实之间,金钱就是桥梁。而理财是对抗通胀、实现财富自由的渠道。”陈迟说。



1


“还是想加仓”



近两个月来,反复下挫的金融市场为不少人的理财之路蒙翳。涉“市”不深的纪植选择急流勇退,但张新还在加仓,准备“为国护盘”


“一度加仓到差点没钱吃饭了。”张新开玩笑说,“投资上头了,没规划好,现金流出现过一些意外,现在不敢了。前一阵为了应对风险,已经把投资标的数额降了一点;资产配置上,目前债基相对多一些,想走稳健一点的路线。”



但是4月26日,也就是上证指数一度失守2900点的那一天,张新告诉记者,其实最近他又把基金的仓位慢慢加回来了。


“还是想加仓。”张新说。


“不能说一下子‘咔咔’地全都进去,我觉得现在应该是慢慢地、一点一点入场的时候。”吕真同样认为,目前的市场存在机会。


婷婷此前在基金、股票上配置了几十万元。“要保护心态,就是不要过多打开账户。你知道它跌了,跟你打开账户,看到今天亏了多少钱,这是两码事。”婷婷笑称。


不过从理性的角度出发,婷婷认为,现在肯定不能加杠杆,“尤其是在股市不太好的时候,不要有‘抄底思维’,基金还是正常定投就好。不要太悲观。”



嘴上说着“跌麻了”“不玩了”,可是行动上还在运筹帷幄、调整策略、继续加仓,内心似乎在期待着“真香”。他们的“底气”,来自哪里?


“毕竟我才20岁。”大学生林薇向记者指出,“我还不用考虑买房、教育孩子这些问题,也没有什么负债。”受家人影响,基金、股票、期货等理财产品林薇都接触过,自负其勇,她认为,“只要资产配置良好,不借钱投资,就不会有风险。”


除了“年轻”这一无上的本钱,受访的“Z世代”年轻人普遍还在读书或刚刚步入职场,能够投入理财的金额相对并不多,涨与跌的结果不会被市场放得过大。对于不少人而言,积攒理财的经验,比积攒财富本身更具意义。


“我现在没有多少钱,靠理财肯定赚不了太多,亏损也挺多。”张新说,“不过我把理财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也许未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沉淀,但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,进入社会以后会需要的。”


吕真进入职场已有两年,虽然配置了不少理财产品,但每项额度并不多,“权益类是两三万元,债券基金是1万多元,保险大概6000元。”从一开始跟着B站财经博主行动,到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,吕真说,目前,理财更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,“算是工作之余的一个精神寄托吧”。



1


“居安思危”

永不过时



信用卡、互联网白条、李佳琦、小红书……在线上消费、提前消费变得越来越容易的当下,互联网给了年轻人更多理财机遇,同时也在抢占年轻人的理财资源。


及时享乐还是延迟满足、居安思危?年轻人们有自己的想法。


“我很喜欢信用卡和花呗这样的产品,因为如果能按时还款,他们没有什么利率,尤其是使用信用卡,用客户积分还可以换折扣。我基本每个月都会把我的信用卡额度打满。”林薇告诉记者。只要能保证还款“不逾期”,在林薇看来,当一个“月光族”是可以理解的事情。


消费在当下,体验在当下,快乐在当下。不必背负‘重资产’还债压力,这可能是一种‘Z世代’新的生活观。”“95后”媒体人陆一说,虽然自己在使用消费金融产品方面比较节制,但他能够理解这样的生活态度


1996年出生的晓竹研究生毕业后入职了北京一家银行。拥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她,几乎每周都要“冲动消费”一次,“所有工资收入用来消费甚至还不够”。晓竹常刷社交软件小红书,一旦看到做活动的东西就会产生“不买就是亏了”的冲动。“我认为‘月光族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,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就行。”晓竹说。



不过在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,晓竹也在考虑,是否该转变消费观念,比如通过理财等方式来增加预防性储蓄。“作为金融从业人员,我平时接触各类理财产品的机会比较多,基金、银行理财、保险等产品也都会配置一些。比起存款,我觉得理财是一种比较好的对抗通胀的方式。”晓竹表示。


实际上,随着“95后”“00后”逐渐走出校园、步入社会,对经济形势等因素变化的感知更加敏锐,“开源节流”压力增大,一部分人的金钱观也在发生转变。点开小红书不难发现,如今,有不少年轻人将目光从消费账单转向存款账户。“停止购物,开始生活”“存钱打卡日常”“定期真的很香”等记录储蓄理财、倡导量入为出的笔记动辄收获几千甚至几万点赞。不少“95后”“00后”也加入了存钱打卡、理财打卡的行动。




正在读博士的苏文告诉记者,虽然疫情等因素暂时不会成为她增加储蓄的原因,但为了应对两年后毕业之际的找工作过渡期,她会考虑多存一些钱,并且尽量避免一些不理性的消费。目前,苏文将50%的资产用于储蓄,同时跟着证券公司的智能投顾配置了一些股票基金,“本意还是为了规避货币贬值风险,增加一些收入吧。”苏文说。


“‘居安思危’的财务策略永不过时。”坚持“零负债”策略的陈迟肯定地告诉记者。陈迟相信,“‘资源丰富时期把食物贮藏起来,以供资源短缺时期食用’是自然界配置生存资源的基本且长期有效的生存策略。”在疫情反复、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,他考虑整体增加投资和储蓄账户的资金总量,并保障一定的仓位流动性。


“我现在的‘冲动消费’,一般也就是下馆子了。可能每周至少一次吧。”陈迟说。


应受访者要求,吕真、张新、纪植、婷婷、陈迟、林薇、陆一、晓竹、苏文均为化名。
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