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心理学家:道德并没有绝对的标准,越是成熟的人,越不讲“道德”

文章发布于:2022-01-21 11:36:49

生活中,我们会看见有的人常常把道德与正义挂在嘴边,凡事都讲求绝对的原则,绝对不允许有半点差池;并且他们对于旁人也时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,去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行为。
但实际上,那些越是心理成熟、越有社会阅历的人,反而越不会整天把“道德”挂在嘴边。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:

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

相信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,一定听说过弗洛伊德(Freud),作为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,弗洛伊德对于自我和潜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解。

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,他将人格比作为一座冰山。
在冰山的最底层对应着“本我(ID)”,这部分是我们最原始的冲动与欲望,是不被外界所约束的,甚至可能会违背社会的伦理规则;
在冰山的最上面则是“超我(superego)”,这部分象征着一些道德与社会伦理规范所给予我们的要求,是一个人精神层面与人格品质的最高追求,也是对一个人行为最完美的标杆;
在冰山的中间一层是我们的“自我(self)”,这部分更接近于我们真实生活中所呈现的样子,这部分一方面受到自我的驱动,另一方面也受到超我的约束,是互相抗衡、相辅相成的。

而对于那些更加成熟的人来说,他们对自身有了一个更全面、更深入的认识,能够去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愿望和潜意识的驱动,并且这些愿望可能是没有现实条件所支持的。
在不违背社会伦理与规范的前提下,成熟的人能够良好的处理这部分的愿望,转化为自己的动力,当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些欲望的时候,便能激发出自身的潜力与行动力,从而获得更令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。
反之,如果一个人过分受到超我的约束,那么他可能会忽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,只会跟随着大众和集体去做决定,缺乏自我辩证性的思考,很难有什么突出的成就。

听话式教育对个性的忽视

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当中,非常提倡尊重长者的决定,比如有的父母常常本着为我们好的出发点,去帮助我们规划自己的人生。
因为有时候权威并不一定代表着绝对的正确,这与你自身的对自己目前状况的认识、以及规划有关系,所以盲目的听信权威,只会让我们成为社会中随波逐流的一员。
而正如许多心理咨询所提倡的观念一样,旁人的建议只是当作为我们人生的参考,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负责,所做的每一个决定,也是需要经过自己的权衡;想要达到的目标,也是需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。

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体性,而不是凡事都听从他人的建议,盲目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懂事、听话、道德的人。

并且在传统的教育当中,有的知识可能会让我们去死记硬背,而忽略了自己探索、自己思辨的这个过程。
虽然说强行记忆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,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,会忽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,降低个体的批判性思维与主动思考的能力。

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

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(Kohlberg)提出了经典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,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水平、六个阶段。

具体而言,在前习俗水平阶段(Pre custom level stage)儿童主要遵守的是惩罚与服从,觉得受到奖励的都是好的,而遭到批评的则是坏的,从这种外部的线索去判断是否符合道德;
第二阶段为习俗水平(Custom level),这个时期儿童会去尽可能满足他人的期待、社会的期望,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,做一个好孩子,另一方面他们会严格服从社会规范,去尊重法律与权威,认为只要遵纪守法就是好的
最后一个阶段是后习俗水平(Post custom level),这个时期儿童会遵从自己的良心,意识到道德是一种社会的共识、普遍契约。


有时候道德和法律也可能会出现冲突,而人的道德则是建立在信仰公平正义之上的,并不再受到绝对的规则的约束。
从斯坦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,我们也可以看出,很多时候,道德并没有绝对的标准,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理念进行灵活的变通,而越成熟的人往往越能驾驭。
他们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判断能力,不完全依赖他人的信息以及外界的规则,不随波逐流、人云亦云。某种程度上说,他们是没有“道德”的。

同时,他们也能够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与欲望,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,什么事情不该做,从而更好的去激发自己的潜能,更加圆滑的相处在这个社会中。

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